“我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晚上九点就寝,从未有过不良行为,怎么可能染上这种病?”
在深圳一家知名三甲医院门诊,一位56岁的保姆向医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她以规律的生活习惯著称,不吸烟、不饮酒,且从未有过输血经历。然而,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她被检测出感染了HIV。这一事件发生在上个月。
在中国,60岁及以上有性生活的人群中,掌握性传播疾病基本知识的比例不足10%,更别提他们采取的防护措施。这一数据源自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于2022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另有一例,涉及一位61岁的退休工程师,男性,同样感染了HIV。他在离婚后,因参与“离婚后社交”而与某人有过短暂交往。他曾表示:“我从未想过,老年人也需要性教育。”
根据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4年最新数据,50岁及以上女性的HIV感染率呈现上升趋势,近五年来该比率已翻倍。在医生门诊中,已观察到确诊患者的案例。部分患者在确诊后开始坚持锻炼、调整饮食,并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他们的健康状况甚至比确诊前更为良好。
然而,有些人因感到羞愧或自我放弃,错失了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
这位56岁的保姆每年都会进行体检。她拿着体检报告询问医生:“我已经做了肝功能和血常规检查,为何没有发现这个疾病?”
这种情况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
在常规体检套餐中,HIV检测通常并不包含在内。这项检测需要个人主动提出或向医生说明需求后才能进行。在我国,新发现的HIV感染者中,超过40%的人是在病情发展到中后期时才被诊断出来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位保姆的生活看似规律。然而,她曾经历过一段“情感波折期”。在那段时间里,她通过社交平台结识了一位男士。这位男士自称离异,独居,并且几乎每天都对她关怀备至。很快,他们便确立了恋人关系。
她并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理由纯粹是因为她认为对方“看起来并不像是坏人”。这种观念反映了众多人对艾滋病传播的理解:他们依赖直观的感觉来评估风险,仅凭观察来判断他人。在医疗实践中,许多感染案例并非源于“行为放纵”,而是源于“过度信任”。
这位男士,后来得知,他是一位“流动性高”的临时工,曾在多个城市居住,而他从不在工作前进行体检。
在我国新发现的HIV感染者中,有超过30%是通过异性性行为感染,且女性感染者的比例逐年上升。尤其是45岁以上的女性,她们在防护意识和性知识方面常常被忽视。
她曾这样自问:“我既不吸毒,也不放纵,为何会患上这种病?”
这种想法反映了一种思维定势。我们往往将HIV感染者归为某一特定群体,误以为这种疾病只与他们相关,却忽视了现代社会中“流动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
一位48岁的女性患者,持续出现发热和体重减轻的症状,经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HIV感染者。得知这一消息后,她悲痛欲绝,哭泣着表示自己从未做过任何坏事。这句话给医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际上,她并非犯了什么错,而是因为对风险、自身健康状况和现实情况缺乏了解——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有人向医生提问:“你希望大众了解哪些健康知识?”
医生回答道:我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健康并非仅仅表现为“外表无恙”,而是对潜在风险的敬畏之心。
病毒不会在脸上留下痕迹,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看起来整洁就对其放任。评估风险应依据事实而非主观感受。感染HIV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改变,包括饮食、情感、人际交往和心理状态,都需要重新适应。然而,最困难的并非疾病本身,而是来自他人不解的目光以及自我否定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