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转会窗口期,中国各级别联赛的球队正忙碌地利用手中仅有的一个外援更换名额。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现在的外援市场已不再如往昔那般繁华,外援的身价也逐渐下降至金元时代之前的水平。许多球迷开始回忆往昔,将心中熟悉的名字与即将加盟的新援进行对比。
其中有一个名字被反复提及,那就是曾效力于两家中超传统俱乐部的球员。尽管这两支球队已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但大连和辽足球迷仍然怀念他昔日的风采。
这位球员名叫詹姆斯·查曼加,来自赞比亚。今年45岁的他,刚刚结束了自己的足球生涯。查曼加的足球生涯跨度长达25年,其中在中国度过了10年。
“25年时光,这甚至超过了场上许多年轻球员的年纪,”在告别赛上,满头白发的詹姆斯深情地表示,“我希望能成为他们的楷模,只要你有心,勤奋训练,全力以赴,你的职业生涯可以延续得很长。”
然而,詹姆斯踏入足球世界的起点,以及他选择来中国踢球的初衷,与众多非洲球员并无二致。改善家庭条件,确保家人能够饱餐一顿,这是他最初的动力。
詹姆斯的幼年生活充满了困苦,他诞生于一个贫困的乡村,四岁时父母相继离世。随后,他寄居在阿姨家中,与几位表兄表弟共处于一间破旧的小屋。
在赞比亚,踢球是少数的娱乐方式,然而若想参与较高水平的比赛,拥有一双球鞋是必不可少的。由于詹姆斯家境贫寒,他无力购买球鞋,在赞比亚,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因此,他开始了一种特殊的生计——当地的鞋店提供按日租赁服务,无论是足球鞋、篮球鞋还是跑鞋,都能租借。小詹姆斯经常是省吃俭用,仅靠微薄的零花钱去租借一双球鞋,只为能踢一场比赛。
到了15岁,他的表哥开始负责他的生活,但表哥自己也是时常挨饿,饥饿已成为生活常态。小詹姆斯经常饿着肚子,但依然会前往球场,参与训练和比赛。
幸运的是,他的球技在同龄人中十分出众。在赞比亚铜带省卢安夏这个只有15万人口的小镇,他们甚至没有一块完整的草坪,只能在黄土地上练习和比赛。那时的詹姆斯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通过足球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一直坚信,总有一天,我能通过足球摆脱贫困。这样的背景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因为我决心要取得成就,养家糊口。我从小就坚信自己能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