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养老金涨幅能否满足需求?
亿万退休人员翘首以盼7月新规的实施。
最新消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2025年养老金将上调2%,这一增幅较去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创下近五年来最大降幅。
尽管如此,此举是否将重点倾斜于中低收入群体?实际上,每月增加的几十元养老金,无论如何分配,都显得微不足道。
政策文件中反复提及的“倾斜”策略,实际上早已存在一定的套路。在定额调整部分,所有人享受同等的待遇,比如上涨100元,对于每月领取2000元养老金的老人来说,意味着5%的涨幅,而对于每月领取4000元的群体,涨幅则降至2.5%。
以北京为例,去年实施了分层调整政策,对于每月养老金低于6813元的群体,增加30元;而对于高于此数额的群体,仅增加15元。
江苏的做法更为严厉,直接将挂钩比例从1.1%削减至0.4%。
本质上,这便是典型的“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
目前,1.8亿城乡居民的养老金水平挣扎在每月200元的大关。
尽管官方宣称城乡居民养老金增长了16.3%,但实际上到手的增加只有20元。
看似职工养老金的2%涨幅不高,但基数至少有几千元。
这种所谓的“倾斜”实际上更像是一场数字游戏。
调整方案背后隐藏着精算师的巧妙计算。
一方面,需要安抚那些每月仅领2000元养老金的老人,另一方面又不敢触动高收入群体的利益。
江苏省去年将定额调整提升至31元,随后却将挂钩比例减半。
北京市实行的价格双轨制甚至被当作全国范例。
原本的三结合调整方法已变成了一种不稳定的平衡。
月底,各省的具体细则将揭晓真相。
届时,我们将看到定额调整是否能够突破50元的大关,北京模式能在多少省份得到推广。
如果挂钩比例继续降低,工龄较长的老年人将首先受到不利影响。
而那些因高龄倾斜增加的几块钱,甚至不足以购买一盒降压药。
网友们的总结是:基数低的增加几块钱称为倾斜,基数高的减少几十块也称为倾斜。
无论如何,这都只是多买几顿早餐的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