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而美法案》的提出,局势发生了转折。该法案针对的对象包括马斯克的特斯拉公司。此举取消了电动车补贴,导致每售出一辆车,公司的利润空间减少7500美元。
一项新措施已取消了对燃油车的碳排放罚款。对于特斯拉而言,这意味着每年约三十亿美元的“碳积分”收益将不复存在,这原本是其稳定的收入来源。马斯克在社交平台X上对这一举措的评论是:“荒谬且令人反感”。
马斯克随后被剥夺了白宫的职务,双方展开了一系列的公开争执。马斯克当时提出了“美国党”的构想,但最终承认了错误。特朗普曾回应说:“你不必回到非洲去。”
然而,这一事件并未平息。
马斯克在网络上发起了一场关于成立“美国党”的投票,吸引了超过124万选民参与,其中65.4%的选票支持这一提议。直到此时,特朗普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马斯克愚弄了。这把利刃,正是马斯克递向特朗普的。
特朗普对宣战回应呈现出两种面貌。
一方面,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流露出一种遗憾的情绪:“目睹埃隆完全偏离正轨,我感到痛心”。他辩称取消电动车配额的做法是正当的,并驳回了马斯克试图派遣人员干预NASA的提议。通过这些言论,他塑造了自己一位忧国忧民的公众形象,并暗指马斯克视野狭隘,以私废公。他既给予了对方面子,又明确划定了界限。
在B面,情况则截然不同。据悉,特朗普在私下里直言不讳地表示:“若是没有补贴,他或许就得返回南非的故乡了!”
不仅如此,他更是放出风声,声称要对SpaceX与政府签订的所有合同进行彻底审查,甚至暗指马斯克的心理状态存在问题,需要“专业人士”的介入!这一消息一经传出,特斯拉的股价应声下跌,短短一周内市值便蒸发上千亿美元。
在公众场合保持冷静,而在私下里展露锋芒。这位政治家深知对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他既要巩固自己的支持基础,又需要对那位亿万富翁进行适当的警示。
马斯克似乎决心已定,凭借其高达3900亿美元的财富作为坚实支撑,无需额外寻求资金支持。他提出的口号是:“美国党,将代言那些被两大政党忽视的80%中间派。”这个口号听起来颇具气势。
为何这个观点得到部分人的赞同?
近期,美国选民普遍感到不满。民主党在关注环保、性别和种族等议题时,似乎与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脱节。而共和党在特朗普的领导下,虽然不断右倾,却主要在制造矛盾,未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两党如同两道高墙,将众多选民孤立在中间。
他们缺乏能够为自己发声的代言人。
恰在此时,马斯克横空出世。他既不偏左也不偏右,宛如一股“科技-自由主义”的旋风。他掌握着全球性的发声平台X,同时领导着特斯拉和SpaceX。在他的身后,是一群年轻人,他们不关注传统电视,也不阅读党派报纸,他们选择了信任马斯克。这股力量构成了一种新兴的政治势力,它不依赖组织,也不依赖媒体,仅凭马斯克的个人魅力和社交网络,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影响力循环。
随着特朗普的前白宫通讯联络主任以及“鲨鱼坦克”的马克·库班公开表达对“美国党”的关注……这已经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这并非仅马斯克一人的观点,而是一股由对旧秩序持不满态度的资本家和精英组成的势力正在汇聚。
在美国创立第三个政党,其难度远超制造火箭。现实面前,仿佛一座座高墙阻挡。
从党派注册、获得选票资格到参与辩论的门槛,每一步都像是一个无底洞,不断消耗着资金。要让“美国党”的名称在全美50个州的选票上出现,马斯克必须找到人收集超过2000万个签名。这对一个缺乏政治资源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回顾历史,1992年,亿万富翁罗斯·佩罗获得了近19%的普选票,看似风光无限。然而,他却未能获得任何选举人票,仅扮演了搅局者的角色。这是因为“赢者通吃”的选举人制度制约了他。即便财富再雄厚,也无法用金钱换取选票。
进一步来说,即便时至今日,“美国党”仍仅拥有一句口号,并未提出一份完整的施政纲领。对于税收、医保、外交、枪支等关键议题,该党派的处理方式都是模糊不清的。
这种模糊策略或许能短暂吸引一些选民,但同时也可能难以留住他们。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马斯克依然让共和党感到忧虑。他威胁要资助那些反对《大而美法案》的共和党议员,并在党内初选中对他们发起挑战。民意调查显示,那些愿意考虑“美国党”的选民,恰恰是共和